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

最遠的,生與死的距離---讀父後七日之後



最近看了一篇散文父後七日
這篇文章寫得好的事實已經是有接受過考驗的了(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類首獎、改拍為電影...),文學獎的評論說這篇文章開啟了一種新的寫作風格而且寫得很乾淨,將不必要的雜務都去掉了,只留下最精確的敘述;而我覺得它寫得值得思考而且"荒謬"的感覺似乎與我自己本身對這件事的想法有某些一樣的地方;但老媽看了之後覺得寫得似乎比較偏近年輕人的想法,也許是作者還年輕,所以也沒有寫到很深層的東西。但反正感覺這種事情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標準,沒有孰好孰壞之分。

對於死亡這個神祕又禁忌的議題,我一直有著興趣,而去年經歷過親人過世之後到現在,一年中大大小小的儀式,又讓我體驗了更多與傳統以及禮俗,這篇文章讓我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,且成為了我整理自己想法的動機。

親人過世一定是令人難過的一件事情,只要有回憶、有感情,就不可能不難過。而難過的持續時間、強度跟需要的平復時間就因人而異了。有趣的是,那送行(看過禮儀師的樂章之後我喜歡用這個詞)過程中的一串儀式代表的意義是什麼?

坦白說,我滿困惑的。

過世的人是我的阿公,對於阿嬤來說,希望結褵半世紀的老伴能夠經由儀式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最好的生活;對於阿公的子女來說,希望能夠從儀式彌補心中那些永遠還不完的對父親的虧欠與感謝(阿公生前說他喜歡熱鬧,所以我們家就把佛、道兩教所有的儀式都做完...)

所以我的想法相對變得很古怪,怪到一跟大人們提起就會被罵。

先撇開道德、倫理、傳統什麼的...主觀上我卻覺得這些儀式分掉了我對先人的懷念之心!當我看著影片跟照片一個人靜靜想著從前時,我會覺得難過。但是,當晚上十一點還在站著聽道士念經,而且過敏的鼻子因為線香的煙霧繚繞而更噴嚏打不完時,我只剩下無意識的鞠躬然後心裡開始暗罵的能力。曾經我問過老媽,為什麼儀式會這麼多?老媽回答可能是因為以前的人經由儀式讓自己很累來忘卻悲傷,然後就不願再談論了。反正做為一個晚輩,也沒得選擇。但我自己知道,當下的確忘了難過,但同時卻也顧不了擁有懷念之意。

沒有要批評或是毀謗傳統習俗的意思。也許這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,也是每個人不同的懷念方式。只是,如果可以的話,比起折一大堆的蓮花元寶外加燒不完的金山銀山,我會比較想要選擇用鋼琴彈一首慢慢的、靜靜的曲子,然後相信音符可以連成一座橋,把懷念傳遞給遠在天上的(或是極樂世界)的親人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